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多點暴發並快速蔓延,給全球公共衛生安全帶來巨大挑戰。中國始終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繼續做好本國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積極推動抗疫國際合作,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向國際社會提供支持和幫助。連日來,多國媒體高度評價中國在全球抗疫中展現的負責任大國形象,認為中國以實際行動為抗疫國際合作作出重要貢獻,為共同戰勝疫情注入信心和力量。
“中國抗疫經驗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刊文稱,自2月以來,哈佛大學醫沐鸣工作人員就一直與中國醫務人員保持密切聯系與合作,雙方多次就疫情危機管理和臨床經驗等舉行在線研討會。文章引用哈佛大學醫沐鸣院長戴利的話說,中國專家就疾病診斷、病理學和抗病毒藥物老藥新用等,與美國專家分享了寶貴的一線經驗。
希臘《每日報》撰文說,中國在抗疫過程中采取的一系列科學、合理措施,如今已經被證明非常有效,“中國抗疫經驗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值得世界各國參考和學習”。中國經驗為各國探索和開展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益借鑒,有助于全球早日控制並戰勝疫情。
坦桑尼亞《公民報》主編賽義德日前發表評論文章認為,中國在疫情防控方面的舉措為各國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例如全員參與防控、建立聯防聯控工作機制、重視醫衛設備生產研發和人才培養、善用電子商務和教育平臺、發展後勤物流體系等。“非洲各國可以結合自身實際,充分汲取中國積累的經驗做法,因地制宜地運用到抗疫鬥爭中。”
美聯社發表文章認為,中國成功經驗表明,在疫情防控中“迅速采取行動至關重要”。“如果對某種傳染性疾病缺乏認知,也沒有針對該疾病的藥物或疫苗,那麼隔離是遏制其傳播的最有效方法”。英國《經濟學人》雜志認為,中國抗疫為世界提供三大經驗:與公眾做好溝通、想方設法遏制病毒傳播速度、醫療體系做好充足准備等,有關經驗和成果在許多受疫情影響國家正得到有效運用。
“展現了同各國攜手抗疫的積極姿態”
《緬甸時報》報道指出,在緬甸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中國派遣醫療專家組來到緬甸,分享抗疫經驗、幫助援建實驗室,這是友好鄰邦守望相助的舉措。中國向多國提供戰疫支持,不僅是國際人道主義精神和國際擔當的有力體現,更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生動實踐。
泰國《暹羅商業》期刊日前發表文章認為,中國與國際社會分享疫情防控和診療方案,同多國和國際組織舉行專家視頻會議,與各國研究人員聯合發表學術論文、加強科研合作、開展藥物和疫苗聯合研發……中國把在抗疫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經驗與世界分享,不斷推動疫情防控國際合作,為遏制疫情傳播、維護各國人民生命安全作出重要貢獻。
俄羅斯東方媒體新聞社報道稱,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中國正通過向多個國家派出抗疫醫療專家組、提供醫療物資援助等方式,幫助其他國家和地區抗擊疫情,“展現了同各國攜手抗疫的積極姿態”。
尼日利亞《人民報》刊發國際問題評論員薩勒的文章稱,2014年埃博拉疫情在非洲肆虐時,中國是第一個向西非提供疫情專項援助以及向疫區派出專家組和醫療隊的國家。如今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戰,中國向非洲國家派遣醫療專家組,介紹防疫經驗、培訓防疫技能、幫助完善衛生防控體系,為遏制疫情在非洲蔓延貢獻重要力量。“中國在國內疫情尚未結束、防控壓力依然很大的情況下,積極向有需要的國家伸出援手,展現負責任大國擔當,為全球抗疫提供強大支撐,向世界傳遞共同戰疫的信心和力量。”
“加強團結合作才能應對共同挑戰”
盧旺達《新時代報》《今日基加利》《時間新聞網》等主流媒體近日紛紛報道了世界政黨就加強抗擊疫情國際合作發出共同呼籲的消息。報道認為,面對疫情,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一道發出共同呼籲,為推動加強抗疫國際合作、促使國際社會最終贏得疫情防控全球阻擊戰,凝聚廣泛共識和強大合力。“世界各國都應以相互信任為基礎,團結一致,共克時艱。”
柬埔寨《高棉時報》近日報道了首批援柬中國抗疫醫療專家組圓滿完成任務回國的消息。報道稱,中國專家分享了專業知識和防控經驗,並對柬埔寨醫護人員進行醫療培訓。柬中兩國醫學工作者密切合作,共同遏制了疫情在柬埔寨進一步蔓延。“中國為推動抗疫國際合作作出具體而生動表率。疫情當前,全球命運與共,加強團結合作才能應對共同挑戰。”
烏克蘭“國家網”報道稱,疫情在烏克蘭發生後,中國同烏克蘭開展迅速而富有成果的合作,對于烏克蘭出現的問題,中國朋友迅速出手相助。面對疫情,世界團結、共同努力和互相幫助至關重要。中國以實際行動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烏克蘭也願向其他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中非《中非晨報》主編貝拉發表多篇評論文章認為,全球化時代,疫情讓人們再次認識到,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中國在自身取得疫情防控積極成果的同時,全力支持全球抗疫行動。各國只有凝聚加強團結、促進合作、相互支持的共同意志和力量,才能取得抗疫最終勝利。
(本報北京、曼谷、羅馬、莫斯科、基輔、約翰內斯堡、阿布賈4月20日電 記者李鋒、肖新新、龔鳴、趙益普、孫廣勇、林芮、韓碩、屈佩、譚武軍、呂強、姜宣)
(轉載于《人民日報》2020年4月21日;轉載人:劉華,2020年4月21日)